2025年11月21日星期五

有一本書的序後是跋, 然後才是本文

 Amazon 因我買了幾本已故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的書而推薦《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1996 年書商安排 Wallace 到美國幾個城市推銷新書《Infinite Jest》作家 David Lipsky 經他同意身帶錄音機隨著各處遊走, 錄下兩人無拘無束的閒聊而寫成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是閒談的記錄不易消化, 幸好 2015 年改編拍成電影《The end of tour, 汲取原著精華而且融入 Lipsky 回顧往事的感觸, 加上演員生動的詮釋 (熟知 Wallace 人一致認為演員 Jason Segel 近完美的轉達了他的神情舉止), 助了解原著的精髓.

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有一件希奇的事, 緊接著序 (preface) 就是跋 (afterward) 而且長達 18 , 為什麼是這樣? 原來 Lipsky 曾在 Wallace 死後寫了一篇沒有被雜誌刊登的文章, 2010 年Rolling Stone》雜詩決定出版上述訪談記錄時 Lipsky 覺得剛好拿來做跋, 本來是一篇散文所以稍. 此外, Lipsky 認為 Wallace 在那 天裡給人的印象是happy, alive, thirty-four years old, confident, leaving for a dance不想讓自殺成為 Wallace 留給讀者的最後印象, 但是人已死不能當作沒這回事, 就擺在書的本文之前, 為了維持時間先後的順序仍然稱跋, 保留原有的序.

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

意圖引發反射動作的畫

 reflex (反射動作) 是人在感官收集的資訊尚未被大腦裁斷之前的反應, 有幾位畫家利用這個原理愚弄賞畫人.

() 有一幅 15世紀的畫是一位戴帽女士的頭像 , 初次看到這幅畫的人會直覺的揮手去趕停在畫上的蒼蠅, 才發現蒼蠅也是畫的. 這幅畫的作者雖是無名氏但是收藏於英國國家畫廊, 畫布上有德文「geborne hoferin(born a Hofer) 幫它取名《Portrait of a woman of the Hofer family. 


(18世紀美國畫家 Charles Willson Peale 畫了一幅《Staircase Group畫中一切都照實際尺寸他的兩個兒子從樓梯底層回頭看地上還有一張不小心從口袋掉出來的紙鈔 (放大附於下方). 他把這幅畫掛在畫室內的一個門框前雖然不到亂真的地步, 在媒油燈光下一眼望去難判真假他的兒子說有一天總統 George Washington 走過時還扶一下帽沿禮貌的向朋友的兒子致意.



() 19世紀有個畫派稱為「Trompe l’oeil這個法文字直譯就是戲弄眼睛的意思美國畫家 John Haberle 屬這一派他最有名的《The Slate》是一個黑板一條垂掛的細繩綁了一支粉筆黑板上有沒擦乾淨的粉筆跡. 樣樣逼真讓人以為是實物湊成的概念美術作品, 有些人頑皮的伸手拍拍粉筆想看它搖晃.




2025年11月7日星期五

讀書評憶童年

The New Yorker雜誌介紹一本書《Crying in H Mart: A Memoir作者是 Michelle Zauner, 父親是美國人韓國人的母親因胰臟癌去世回憶錄書名象徵喪母的悲痛和從母親得到的韓國承傳. H Mart 是美國東北部一家韓國貨品連鎖, Zauner 因懷念母親而嘗試做韓國菜食, 所以常拜訪費城郊區的一個 H Mart 分店, 當然總是觸景生情.

回憶錄的大綱聽來淒苦我興趣缺缺但是因此得知作者是美國一個 indie pop 樂團《Japanese Breakfast》的創始人既是韓裔為何取名 Japanese Breakfast? 我轉述她的解說如下: 她想拿一個稀鬆平常的英文字, 湊上一個美國人心中最能代表新奇異國情調的英文字認為 Japanese Korean 適合她要的隱喻. 

我因Japanese Breakfast 這個名詞想起小時候上常有一個小販用手拉車沿街賣早餐稀飯的各式各樣日式醬菜小碗小盤分三層擺好停下來做生意時就搖幾聲掛著的銅鈴, 噹噹噹的通告附近居民顧客們拿自家的碗盤上前指指點點這個要一些那個要一點如今想起仍然回味 (那個年代台北人的日常生活情趣, 不是食味) 無窮, 網路上雖有不少圖片但是符合我記憶的只有一兩張.




2025年10月31日星期五

邏輯學大師羅素不合邏輯的笑話

 最近看到某網頁有個標題《No, Seriously, 內容如下:

When Bertrand Russell was invited to China in 1920, he thought it might be a hoax — the letter was signed “Fu Ling-yu.”

When the Russells reached Peking, “the mystery of Mr Fu Ling-yu was solved in the person of Professor Fu, a tall Northern Chinese, young and handsome and of extremely fine presence.”

(From Dora Russell’s memoir The Tamarisk Tree.)

我依習慣查證和蒐集相關資訊Bertrand Russell (羅素) 第二任夫人 Dora Russell 1975年出版回憶錄The Tamarisk Tree但是網路上沒有上述故事的輔助證據.

我於是研究一下羅素訪華由來, 根據史料當年北京大學哲學系有位教授傅銅 (Fu T’ung) 曾經留學英國拜師羅素校長蔡元培因梁啟超張元濟等人鼓動教傅銅發函聘請羅素去北大當客座教授. 傅銅是河南人符合「a tall Northern Chinese」的描述, 不過根據維基他的字是佩青筆名是傅虚舟和 Fu Ling-yu 連結不上.

我 googleFu Ling-yu 得到都是和羅素無關的人後來發現加拿大的 McMaster University 有完整的羅素史料他們的網站有個《The Homes of Bertrand Russell其中一頁《China 1920-1921》附有羅素夫婦與《羅素哲學研究會》成員的合照, 說明Russell and Dora with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Russell’s Philosophy; to Russell’s right is “Fu Ling-yu” [Fu Lingyu], 證實 Fu Ling-yu 真有其人坐在羅素右邊大概是研究會的重要人物, 不過這個研究會好像是個學生社團和邀請羅素到北大客座應該沒有關係, 而且很可能是羅素到北大後才成立的.

同一網頁有另一張羅素拜訪上海中國公學》時的相片說明Shanghai Welcome Group at “Chung Kuo Kung Hsueh” [Zhonguo Gongxue] high school (下左Close-up of the welcome group; “Fu T’ung” [Fu Tong] is standing beside Russell and Dora(下右)傅銅站在羅素右邊.

羅素當然知道寄邀請函的是他的學生 Fu T’ung 不是 Fu Ling-yu我推想夫婦覺得 Fu Ling-yu 的名字唸出來很像 fooling you 真有趣就編造一笑話取樂Dora Russell 顯然認為收入不是正史的回憶錄無傷大雅, 不過這個笑話另有一個漏洞如果懷疑是 hoax 卻等到了北京才搞清楚, 不像是一位邏輯學大師做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