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

意外的發現法國哲學家蒙田是個「意外」的老子門徒

 網路神遊偶然看到這句話: Abstinence from doing is often as generous as doing, but it is not so apparent.” — Montaigne

當然聯想到老子的「無為」於是研究一下, 瀏覽器 Chrome 的 A. I. 帶頭解說, 標題正是我有興趣的「Montaigne, Lao Tzu, and the "Absence of Doing" (Wu Wei) A. I.快速」和到處蒐尋資料的能力非凡人可及, 但是判斷力可疑不可盡信只可做參考. 不過由此可知必定有人討論這個話題繼續查看果然如此, 其中有一個人乾脆把 Montaigne 列為老子門徒.

愛爾蘭一所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Cork》的歷史系有位研究生 Gordon Warren 發表過一篇論文:《Living with Nature: Michel de Montaigne as Accidental Taoist不知道發表的時間猜想標題的靈感來自 1988 年的電影《The Accidental Tourist》. Warren 解說 Montaigne 的「Absence of Doing」和老子的「無為」相似之處, 因為 Montaigne 從未在言論裡提過老子, 應該是湊巧所以用「Accidental」來形容.

哲學討論非我能力能及, 只說說我的粗淺感想: Montaigne 的「Absence of Doing」似乎是細心考量的結果老子的「無為」則是順其自然, 所以還可達「無不為」的境界.

2025年6月20日星期五

神奇的陵墓

 比利時大理石師傅 Léonce Evrard 在老婆去世時找了一位法國建築師 Georges deLarabrie 設計自己和老婆的共葬陵墓1919年他去逝後建成下面左圖是外觀從右圖可看到裡面有個手高舉向上指的哀悼女性浮雕.

陵墓頂上有個圓孔, 每年夏至前後幾天, 太陽在陵墓上空最高點時, 如果是晴天浮雕的手指看似觸摸著一個圓滿的心

介紹我知道這件事的網站撰文者說沒有任何文件說明這是設計人的意圖, 還強調那位建築師沒有此類巧妙設計的名聲 (暗示是造化之妙?), 我查了一下果然如他所說沒有外人知道的輔助資料, 不過不能因此就判定純屬巧合. 

我好奇太陽位置不理想時的心形影像是什麼樣子, 只找到兩張如下.

 

2025年6月13日星期五

經典名片《單車失竊記》的原文片名有隱喻

 筆記阿本的《單車失竊記童星享壽85歲》(66日) 開頭是一張電影海報, 我因而注意到《單車失竊記》的片名原文是《Ladri di biciclette, 吃飽飯沒事幹查出 biciclette 是義大利文 bicicletta (腳踏車的多數形, Ladri di biciclette 直譯成英文是 thieves of bicycles, 但是很多影迷 (包括我) 都知道英文片名是《The Bicycle Thief》, 為何如此? 上網一查才知道最初翻譯成The Bicycle Thief》而流行於世, 為了正確傳達導演 Vittorio de Sica 的意圖, 正式英文譯名已更正為《Bicycle Thieves》.

這部電影講的只是一個偷車賊的故事, 難怪當初的英文翻譯人想當然耳的譯成單數, 後來 de Sica 親口解說採用讓人困惑的片名有隱喻. 大意是二次大戰後義大利經濟簫條, 貧窮人的生計更是困難, 有些本性善良的窮人碰上不知如何解決的突發事故, 感覺走頭無路一時糊塗而犯錯de Sica 認為這樣的人其實不少, 複數片名暗示主人翁只是其中一個.

2025年6月6日星期五

世上永遠不變的...

 網路上有人引用 19-20 世紀美國記者 Finley Peter Dunne 的話「 One of the strangest things about life is that the poor, who need the money most, are the very ones that never have it附了一幅沒有標題的畫, 本文所談只限於那幅畫引出的連鎖反應, 不含政治評論.

我 Google Image Search 後仍然不知畫家和畫名, 不過得知畫的是「A homeless mother on the street with her children, A German illustration of the period (19世紀) - such sights were common across Europe.」讓我想到一張有名的相片美國攝影記者 Dorothea Lange 在加州 Nipomo 鎮外公路旁拍了一張Migrant Mother, 話說 1936 年某一天靠短工維生的遊民 Florence Owens Thompson 在一處農地採完甜菜後聽說另一處需要人幫忙收採生菜, 帶著小孩趕去因所搭卡車拋錨而巧遇一大群遊民在路邊搭帳篷原來大雨損壞農作物已無工可打, 難怪一臉愁容.

我因尋找Migrant Mother》下載來用而發現一張少為人知的, 當時 Thompson 一家人的帳篷相片, 有人拿來和另一張題材和構圖出奇相似的相片對照下面左圖是 1936 年的 Thompson 一家右圖是 2023 年也是靠短工維生的遊民母親和小孩在加州 Jacumba 鎮外帳篷相片, 引出那人一句「Migrant Mothers – Déjà vu might really be true, 20 世紀和 21 世紀的兩張相片加上 19世紀的寫實畫讓我想到的是作家陳滋藩曾說「世上永遠不變的只有風聲水聲和街頭的浪人.」他講的是不同的事情, 不過借用在這裡倒也恰當.

 

2025年5月30日星期五

閒談眾口一詞和看英文學閩南語拼音

 unanimity意思是大對某事有一致的看法 (眾口一詞), 好或不好不是本文話題. 我聽說二十世紀美國作家 Christopher Morley 認為一個人如果經常和大家眾口一詞, 他的思考能力會退化, 不知道有何科學根據, 不過他建議的幾個調養方法倒是得我心.

Read, every day, something no one else is reading. Think, every day, something no one else is thinking. Do, every day, something no one else would be silly enough to do. 

我查看 Christopher Morley 是何方神聖時碰上一件怪事, 不知何故他的 wikipedia 網頁沒有中文版但是有閩南語版. 我不懂羅馬化的閩南語拚音但是用閩南語聊天尚可, 以為靠英語版對照可以解讀, 卻不如想像容易, 開頭第一段是個人資訊, 內容大致相同已經不能讀全, 接下去各說各話就不用談了.

英語版開頭:

Christopher Darlington Morley (May 5, 1890 – March 28, 1957) was an American journalist, novelist, essayist and poet. He also produced stage productions for a few years and gave college lectures.

閩南語版開頭:

Christopher Morley (1890 nî 5 goe̍h 5 – 1957 nî 3 goe̍h 28) sī Bí-kok ê kì-chiá, siáu-soat-ka, phêng-lūn-ka kiam si-jîn.

nî (), goe̍h (),  () , siáu-soat-ka (小說家), Bí-kok (美國), ê (), kì-chiá (記者), siáu-soat-ka (小說家) , si-jîn (詩人) 很清楚, 但是 phêng-lūn-ka 是什麼? kiam 和前後文字 (phêng-lūn-ka, si-jîn) 的 hyperlink 無關, 是個介詞嗎?

2025年5月23日星期五

畢卡索 find, 賽尚 seek

 最近在一篇文章裡讀到Picasso find, Cézanne seek, 文章的主旨無關美術, 作者只是拿來做比喻因此沒有細說. 我從未聽過這句話上網查出確實有此一說源自兩位大畫家對自己繪畫風格的解說.

Paul Cézanne I seek in paintingPicasso 認為 Cézanne 對繪畫藝術影響至深像是mother hovering over」卻I do not seek, I find」.

根據英語字典的定義:

find: discover or perceive by chance or unexpectedly

seek: attemp to find (something) or achieve (something)

由此可推理 Cézanne 創作時刻意尋求所畫題材可能有的隱喻Picasso 則是無預定目標的尋寶, 假如真是這樣, Picasso 的創作不是已達無遠弗屆的境界了嗎? 難怪他自誇It is a risk, a holy adventure. The uncertainty of such ventures can only be taken on by those, who feel safe in insecurity, who are lead in uncertainty, in guidelessness, who let themselves be drawn by the target and do not define the target themselves.

下面兩幅兩位大師的畫不是他們的代表作也不是拿來解說 find 和 seek, 不過兩幅畫的主題類似構圖相近, 畫風大不相同, 我覺得有趣左圖是《Madame Cezanne in a Red Armchair》, 畫家的老婆右圖是Le Rêve (The Dream)》, 畫家的情人


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大哲學家叔本華只是道貌岸然嗎?

 我曾讀過一本介紹哲學家 Arthur Schopenhauer 的書, 但是對他的哲學不甚了了只知道他是哲學界頗受尊重的最近讀到一件令我詫異的故事, 稍作研究後意外的發現 Schopenhauer 有不光彩的一面, 道聽途說的傳言還不少, 這件事特別之處在於有法院紀錄可憑.

話說有一天 Schopenhauer 嫌幾個女子在他公寓門外的樓梯口說話太吵要她們去別的地方聊天其中一個非常不滿和他爭執竟被他推落樓梯受傷告到法庭, 法官判女子勝訴, 因她不能繼續做裁縫賺錢, 罰 Schopenhauer 在她沒有收入時每年給她 60 thaler (當時的通用貨幣), 如果從此無法工作就付錢到她死為止. 20 年後女裁縫去世Schopenhauer 在他的收支帳簿裡以大哲學家的智慧註拉丁文Obit anus, abit onus (The old woman dies, the burden is lif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