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星期五

閒談眾口一詞和看英文學閩南語拼音

 unanimity意思是大對某事有一致的看法 (眾口一詞), 好或不好不是本文話題. 我聽說二十世紀美國作家 Christopher Morley 認為一個人如果經常和大家眾口一詞, 他的思考能力會退化, 不知道有何科學根據, 不過他建議的幾個調養方法倒是得我心.

Read, every day, something no one else is reading. Think, every day, something no one else is thinking. Do, every day, something no one else would be silly enough to do. 

我查看 Christopher Morley 是何方神聖時碰上一件怪事, 不知何故他的 wikipedia 網頁沒有中文版但是有閩南語版. 我不懂羅馬化的閩南語拚音但是用閩南語聊天尚可, 以為靠英語版對照可以解讀, 卻不如想像容易, 開頭第一段是個人資訊, 內容大致相同已經不能讀全, 接下去各說各話就不用談了.

英語版開頭:

Christopher Darlington Morley (May 5, 1890 – March 28, 1957) was an American journalist, novelist, essayist and poet. He also produced stage productions for a few years and gave college lectures.

閩南語版開頭:

Christopher Morley (1890 nî 5 goe̍h 5 – 1957 nî 3 goe̍h 28) sī Bí-kok ê kì-chiá, siáu-soat-ka, phêng-lūn-ka kiam si-jîn.

nî (), goe̍h (),  () , siáu-soat-ka (小說家), Bí-kok (美國), ê (), kì-chiá (記者), siáu-soat-ka (小說家) , si-jîn (詩人) 很清楚, 但是 phêng-lūn-ka 是什麼? kiam 和前後文字 (phêng-lūn-ka, si-jîn) 的 hyperlink 無關, 是個介詞嗎?

2025年5月23日星期五

畢卡索 find, 賽尚 seek

 最近在一篇文章裡讀到Picasso find, Cézanne seek, 文章的主旨無關美術, 作者只是拿來做比喻因此沒有細說. 我從未聽過這句話上網查出確實有此一說源自兩位大畫家對自己繪畫風格的解說.

Paul Cézanne I seek in paintingPicasso 認為 Cézanne 對繪畫藝術影響至深像是mother hovering over」卻I do not seek, I find」.

根據英語字典的定義:

find: discover or perceive by chance or unexpectedly

seek: attemp to find (something) or achieve (something)

由此可推理 Cézanne 創作時刻意尋求所畫題材可能有的隱喻Picasso 則是無預定目標的尋寶, 假如真是這樣, Picasso 的創作不是已達無遠弗屆的境界了嗎? 難怪他自誇It is a risk, a holy adventure. The uncertainty of such ventures can only be taken on by those, who feel safe in insecurity, who are lead in uncertainty, in guidelessness, who let themselves be drawn by the target and do not define the target themselves.

下面兩幅兩位大師的畫不是他們的代表作也不是拿來解說 find 和 seek, 不過兩幅畫的主題類似構圖相近, 畫風大不相同, 我覺得有趣左圖是《Madame Cezanne in a Red Armchair》, 畫家的老婆右圖是Le Rêve (The Dream)》, 畫家的情人


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大哲學家叔本華只是道貌岸然嗎?

 我曾讀過一本介紹哲學家 Arthur Schopenhauer 的書, 但是對他的哲學不甚了了只知道他是哲學界頗受尊重的最近讀到一件令我詫異的故事, 稍作研究後意外的發現 Schopenhauer 有不光彩的一面, 道聽途說的傳言還不少, 這件事特別之處在於有法院紀錄可憑.

話說有一天 Schopenhauer 嫌幾個女子在他公寓門外的樓梯口說話太吵要她們去別的地方聊天其中一個非常不滿和他爭執竟被他推落樓梯受傷告到法庭, 法官判女子勝訴, 因她不能繼續做裁縫賺錢, 罰 Schopenhauer 在她沒有收入時每年給她 60 thaler (當時的通用貨幣), 如果從此無法工作就付錢到她死為止. 20 年後女裁縫去世Schopenhauer 在他的收支帳簿裡以大哲學家的智慧註拉丁文Obit anus, abit onus (The old woman dies, the burden is lifted.)

2025年5月9日星期五

現代西式禪畫

 德國畫家 Peter Dreher 有一組 5000 千多幅的系列油畫Tag um Tag guter Tag(Day by Day, Good Day) 下面是 2014年在美國展覽時的一面牆.

這是什麼意思? Dreher 說一般人眼中所見大多是seen and not looked at - examined」的結果, 這組畫示範放在同一位置的同一個玻璃杯, 在不同的時刻因環境的變化, 細看會看到不同的影像, 我附 3 個例子於下從左到右 1972年的Tag um Tag guter Tag, No. 01997年的Tag um Rag guter Tag, No. 1552 (Night)2012年的Tag um Tag guter Tag, No. 2441 (Day).

這和禪有何關係?《碧岩錄》紀錄有一天雲門文偃禪師問弟子們「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以後道將一句來!」大家都不知如何回答雲門文偃說「日日是好日」. 佛學裡月圓象徵心性的圓滿十五是月圓之日十五以前代表還沒開悟所以不用談雲門文偃的意思是一旦開悟就應該能體會「日日是好日」

Dreher 當初在畫室裡的桌台放一個玻璃杯, 擺好就不再觸碰, 本來只打算畫 5-6 幅, 發現每個新的一天都可看到玻璃杯新的一面, 欲罷不能竟畫了數十年, 每年至少畫 50 幅所以有 5000 多幅. 他拿「日日是好日」的德文翻譯「Tag um Tag guter Tag做這個系列畫的名稱大概是表達領悟時的欣喜.  

2025年5月2日星期五

You can, if you listen 另解

 美國作家 Lynne Tillman 在散文《At The Microphone》裡談參加一個學術座談會的感想, 我對主題興趣不大, 但是她提到一個名字引我注意.

會場是一個大約 300 個座位的禮堂, 這種場合聽眾難免低聲細語的交談, 所有來賓上台都拿麥克風發言其中一位 John Cage 卻不用麥克風講沒幾句就有聽眾大聲抱怨聽不見! 用麥克風吧我們聽不見! Cage 回答「You can, if you listen.」聽眾倒是很合作 (我推想學術作談會的聽眾比較知) 馬上凝神靜聽果然 Cage 雖然仍不用麥克風, 大家都聽得很清楚.

John Cage 這個名字似曾相識, 細想一下我曾經介紹過他簡單複述於下.

John Cage 是個作曲家他說一般人覺得煩人的噪音如卡車引擎聲轉換廣播電台時的靜電雜音等等如果靜心欣賞都很有意思, 還認為寂靜無聲也是一樣特別創作了一首 433秒的無聲鋼琴曲《4’33"》做示範, 全曲有 3個樂章, 每一章的樂譜只是指示演奏人不彈任何音符, 我在 youtube 看到真的有音樂家在演奏會詮釋這首樂曲.  

我對 Cage 所知僅止於此, 網路資訊只說You can, if you listen」是音樂欣賞哲學, 從 Tillman 的故事來看它是個簡單實用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