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星期五

Man in the moon, Man on the moon, 杜甫

 最近因故天文學家 Carl Sagon 的《The Demon-Haunted World》裡的一段文字聯想到兩部題材毫不相關片名卻極其相似的電影, 因為都和劇情沒有明顯的關係, 我曾經研究一下各別的隱喻.

1991 年的電影《The Man in the Moon》是美國電影明星 Reese Witherspoon 出道的作品, 1950 年代美國一個農家的兩個相親相愛的姊妹同時愛上鄰居的男孩造成姊妹不合後來男孩做工時意外跌落牽引車而喪生姊妹因同哀而復合故事聽來平庸電影拍得不錯.

man in the moon 通常指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引出錯覺, 人眼隱隱約約的好像看到人臉或人影, 我沒有找到任何片名的解說, 也許是比喻男孩的形影會隱隱約約的永遠留在姊妹的心裡?

1999年的電影《Man on the moon》是已故喜劇演員 Andy Kaufman 的傳記電影1984 年 Kaufman 因肺癌英年早逝他不抽菸加上常有不合牌理的表演 (自稱不是 comedian 而是 performer, 只求激發觀眾由衷的反應不在乎是正面或負面) , 所以有人以為他開玩笑多年後《Man on the moon》製片人 Danny DeVito 在《Charlie Rose》訪談節目裡說喜劇演員 Carol Kane 在葬禮中開棺讓親友瞻仰遺容時認為這說不定是 Kaufman 一個超級無厘頭的惡作劇竟偷捏一下屍體看看他會不會突然起身大笑你們都上當了.

我因查詢片名時才知道有一首歌曲名為Man on the moon》(片名的來源), 話說有些美國人認為當年太空人登陸月球是 NASA 請電影特效專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沙漠拍攝來騙人的1992 樂團《R. E. M.發表Man on the moon》紀念 Kaufman, 歌名雖然影射去世可能是假的傳說, 真正的意思是凸顯他的特殊表演風格.

以上所說和杜甫有何關聯?The Demon-Haunted World》書裡有一章「The man in the moon and the face on mars」解說月球和火星表面引人暇想的凹凸地形的自然成因開頭引用杜甫的英譯詩句:

the moon leaps

In the Great River’s current…

Floating on the wind,

What do I resemble?

Du Fu, Travelling at Night’ (China, Tang Dynasty, 765)

雖然沒有完全一樣的英文翻譯為證根據英文的意思可知取自杜甫《旅夜書懷》不談斷章取義, Sagon 沒有解說, 我完全不懂他的用意.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the moon leaps In the Great River’s current).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Floating on the wind, What do I resemble?) , 天地一沙鷗.

2025年10月3日星期五

金瓶梅人物重名多

 作家格非在《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裡有一章標題「重名問題」開頭說《金瓶梅》中的人物大小幾百個重名的人物極多可以說到了隨處可見不勝枚舉的地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沒讀過《金瓶梅》只知大概內容沒聽過重名多的事, 因為格非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就上網看看別人怎麼說. 有一個網頁標題《金瓶梅人物關係圖及出場 567 人全統計》附了一個主要人物關係圖, 小說中的人物眾多, 加上古時取名有社會地位, 家庭關係等等因素難免重名, 但是看不出到了隨處可見不勝枚舉的地步」, 網路上沒有人談論這件事 (連愛捕風捉影的 A. I. 也不參與) 我只好放棄, 不過格非因此得到的啟示倒是有趣:

讀者也許會問若如意牽出賁四嫂-蕙蓮-瓶兒蕙蓮又牽出金蓮熊旺兒牽出來旺兒西門慶的四泉牽出天泉-一泉-兩泉-三泉若以此類推小說中所有人物到最後豈不是都變成了一個人了嗎還別說從《金瓶梅》的敘事主題而言還真有這麼個意思.

2025年9月26日星期五

戳破 Picasso 的牛皮

 Picasso 曾說My mother said to me, “If you are a soldier, you will become a general. If you are a monk, you will become the Pope.” Instead, I was a painter, and became Picasso.」看似自誇無所不能.

Picasso 在美術史的地位無庸置疑沒有從軍不知是否有大將之才沒出家不知有無資格當教宗, 他曾嘗試作詩, 我讀了不甚了了, 很少人評論所以不清楚好壞, 今年 9月19日Artnet網站有一篇文章《Was Picasso’s Poetry Any Good?》, 提到一件事有點意思.

1935 年 Picasso 開始寫詩, 發表前先請好友 (曾畫過她的肖像Gertrude Stein 評論Stein 後來回憶她當時舉了 Picasso 自己對另一好友詩人 Jean Cocteau 越行作畫的評語做比喻you cant stand looking at Jean Cocteaus drawings, it does something to you, they are more offensive than drawings that are just bad drawings now thats the way with your poetry it is more offensive than just bad poetry I do not know why but it just is.

雖然只是一個人的意見, 不過好友因本人要求做的評語應該是肺腑之言, 加上 Stein 是受尊重的作家, 上面那段話不可等閒視之, 如果 Picasso 的詩真像她說的那麼, 豈不是戳破了他無所不能的牛皮?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

著名電影導演 Quentin Tarantino 的藝術觀

 我曾提過 1972 年電影《精武門》在台灣上映時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結尾陳真(李小龍飾)面臨眾多日本軍警勇敢的衝向敵群最後一景停格於他飛身踢腿我覺得這一招 (指導演不是演員) 真好讓我驚豔後來看到 1969 年的美國電影《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才得知那樣的快速動作突然定格的結尾是這部電影首創而成經典, 原來《精武門》可能是學樣不過這與本文無關.

916日大名星 Robert Redford 去世, 當天 youtube 有一段導演 Quentin Tarantino 談論 Redford 電影的錄影, 回憶小時候和母親一起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後的對話.

What happened?

I remembered asking. They died, my mom informed me.

They died, I yelled.

Yes, Quinton. They died, my mother assured me.

Well, how do you know? I shrewdly asked.

Because when it froze, that was what that was meant to imply, she patiently replied.

Again, I asked. How do you know? I just know, was her unsatisfying answer.

Why didnt they show it? I asked almost indignant, then clearly losing her patience, she said, "Because they didnt want to."

Then I grumbled under my breath. "They should have shown it."

And despite how iconic that image has become, I still agree with me. "They should have shown it."

兩位主角英勇戰死當然可以拍得精彩動人, 不過隱晦的結尾暗喻他們傳奇長存反而令人回味無窮, 因此電影界奉為經典, Tarantino 卻斬釘截鐵的「... despite how iconic that image has become ... they should have shown it」電影是藝術, 藝術欣賞見仁見智, 我的感想是以小見大可知他的電影風格獨特其來有自.

2025年9月12日星期五

「英雄見慣亦常人」典故

 從網路得知 19 世紀美國作家 Ralph Waldo Emerson 有句名言「every hero becomes a bore at last這不就是中文「英雄見慣亦常人」嗎? 我雖聽過這句話卻不知典故, 一時興起就查一查.

google 的結果幾乎都只解說「英雄見慣亦常人」的意思而不談出處, 意外的在清朝書法家啟功的一帖書法裡得到線索.

啟功寫得是:

優孟得時皆貴客

英雄見慣亦常人

隨園所記名句也

所謂不過爾耳

我推想「隨園」是清朝詩人袁枚編輯的《隨園詩話》, 那本書十六卷我在卷十二裡找到:

方子雲之「優孟得時皆貴客,英雄見慣亦常人」

優孟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名藝人方子雲是清朝詩人, 網路上甚少他的資訊無法繼續追查. 袁枚不是路人, 從他的引用文字可推斷方子雲是「英雄見慣亦常人」的創始人, 至於為何有此感觸則不得而知.

2025年9月5日星期五

一幅說禪的油畫

 1929年比利時畫家 René Magritte 有一幅油畫名為《La Trahison des images(The Treachery of Images), 一個菸斗下書「Ceci nest pas une pipe」 (This is not a pipe).

因為太多人不懂他的意思他解說「could you stuff my pipe? No, its just a representation, is it not? So if I had written on my picture "This is a pipe", Id have been lying!」沒有史料可連結 Magritte 和禪學不過這幅畫點出禪宗的精髓: 象徵 (語言, 形象 ...) 不等於實相 


2025年8月29日星期五

美國太空人的英語文法趣事

 美國太空船 Apollo 13 沒能達成登月任務最初太空人通知總部有意外事件時的一句話充分反映空人的處變不驚而傳頌於世, 因為最後化險為夷, 被人 (尤其是工程師) 附加幽默意味藉用於工作時預計可解的差錯我最近才發現大眾熟悉的名言不合史實.

有位 Jake Hamilton 有個 pod castJack’s Takes專門邀請好萊塢名人談論一些外人少知的電影拍攝細節電影《Apollo 13》的導演 Ron Howard 在《Jack’s Takespod cast 裡說拍攝前 Apollo 13 太空人 Jim Lovell 指出劇本的「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不正確, 雖然如此, Howard 認為已成世人週知的名言, 決定錯就錯而不更正. 不僅如此, 這句話實在太有名了, 還置於電影海報的正中間.

根據 NASA 的錄音紀錄, 意外發生後太空人 Jack Swigert 首先報告「Oaky, 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然後 Lovell 重複「Ah, 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兩人都是說某一意外事件「已經」發生.we have a problem」的意思則是「現」發生了一個意外事件. 前者的描述比較正確但是後者聽來比較迫切, 被外想當然耳的誤傳

上面這件事涉及英語文法, 自然要談談 Apollo 11 登陸月球的實況轉播, 當時全球觀眾都聽到太空人 Neil Armstrong 第一腳踏上月球土地時說「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for man」聽來怪怪的而引出議論, 有人為此仔細分析 NASA 的錄音, 判定不是雜音掩蓋, 靜電干擾等等外在因素. Armstrong 事後說他的本意是「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但是沒解說為何漏了a. 

我推想 Armstrong 一時太興奮了竟說溜了嘴而違反文法, 相較之下 Apollo 13 的兩位太空人面對緊急險境卻能文法無誤.